
10月26日,2013法商管理新财富論壇在京成功舉行,第九、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成思危先生在此次論壇上發表了重要演講。成先生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推進制度創新兩個層面深入剖析,刻畫出我國經濟運行面貌以及銳意進取的方向。以下即為成先生演講的内容。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推動三個外轉内
成思危先生認為:第一個外轉内就是要從過多地依靠外需轉向依靠内需。但這并不容易,因為依靠内需首先要提高人民群衆的收入,讓大家能夠消費;第二個要完善我們的社會保障體系,讓大家敢于消費;第三個是要讓我們的企業不斷地推出新産品,讓大家願意消費。所以要真正轉變成依靠内需就要在這三方面進行努力。
第二個轉變是從外延型的增長轉變成内涵型的增長。所謂外延型的增長是要依靠投資,這當然是有必要的。因為投資本身一方面是可以拉動GDP,一方面可以增加供給。但是如果光是依靠外延型的增長就是有問題的。因為它雖然能夠拉動GDP但不能提高勞動生産率,不能增加每個人創造的社會财富,如果不能做到這樣的話,你怎麼提高人民群衆的收入?所以我們還是要依靠内涵型增長,要靠技術創新和科學管理,要通過提高職工的素質來提高勞動生産率,提高每個人創造的社會财富,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實現内涵性增長。
第三是從外生型的動力轉向内生型的動力。所謂的外生型的動力是靠政府的補貼,所謂内生型的動力是靠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一點實際上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通過教育來提高人民群衆的思想道德、科技文化水平,來培養創新型的人才。經濟隻能管我們的今天,科技可以管我們的明天,但是隻有教育才能保證我們的後天。所以投資教育就是投資于我們的未來。
制度創新是改革的紅利之源
我國的經濟改革已經進入到了深水區和關鍵期,怎麼樣進一步推進改革呢?成思危先生與吳敬琏、厲以甯、林毅夫合著的《改革是最大的紅利》,在著作的第一篇文章——《制度創新是改革的紅利之源》中,成先生指出,我們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實際上就是要在制度上進行創新。文章裡提了四個問題,就是要處理好四個方面的關系:第一是法治和人治的關系。第二是公平和效率的關系。第三是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第四是集權和分權的關系。
關于人治和法治的關系。從中央提出依法治國的方針已經有相當的時間了,但是在推進依法治國方面我們還是需要不斷地努力。從立法角度來說,依法治國關鍵是依憲治國,《憲法》是根本大法,所有的法律都不能違反憲法,這是很明确的。我們一定要堅持依法治國的方針,而依法治國的首要就是依法行政、依法治官。
關于公平和效率的關系。沒有效率的公平是低水平的公平,沒有公平的效率是不穩定的效率。如果我們隻講效率不講公平,那麼社會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社會不穩定,最後也就無效率可言。如果我們隻講公平不講效率就不能滿足人民群衆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所以在效率、公平的問題上一定是并重的,而且要注意這兩個方面的相互配合。
關于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黨的十八大報告說得很明确,就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要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更加尊重市場規律就是我們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尊重市場經濟的三個基本規律:
第一個規律就是價值規律,就是說商品的價格不能夠過多地脫離它的價值,所以你的補貼和限價都隻能是權宜之計,因為它扭曲了價值規律。
第二個規律就是供求規律,供應和需求在市場經濟中是非常重要的。當供應大于需求的話,它自然由于價格下降就會減少供應增加需求的。當供不應求的時候,價格升高就會更多地人生産這個産品,使得滿足這個需求的價格會降下來。但是,判斷供應和需求是應該由市場的關系來判斷,而不是由計劃人員的主觀來判斷的。
第三是競争規律,市場規律是要講公平競争的,要在競争之中才能夠更好地使消費者受益,所以我們一方面當然要反對壟斷,因為壟斷對消費者不公平,對職工不公平,對社會也不公平的。但是我們反壟斷不是說因為有一些行業天生的門檻比較高,不是簡單地反對企業在市場上占的份額、占的壟斷地位,而是要反對企業利用它的壟斷地位謀求不合理的利潤和利益,這是我們《反壟斷法》的精神。
關于集權和分權的關系。因為中央和地方在一定程度上站的角度總是不同,所以集權和分權的關系是非常重要的。在這個方面我認為,一方面要尊重中央的權威,要服從中央的統一領導,另一方面由于中國這麼大,地區的情況又各不相同,所以中央也應該考慮到地方不同的情況,給地方一定的靈活性,在财權、事權方面進行合理的安排和分配,這個問題确實也是需要處理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