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華東寫在第三屆全國管理案例精英賽初賽之後
——你們要時刻記住自己是精英,要展現出MBA的良好風度。
——遇到難堪的問題不能急,更不能讓别人難堪。你們在台上不是辯論,而是在探讨和交流。
——你們就好比是需要資金的公司,你們做的方案要能夠說服和打動投資商,所以一定要有理論、有邏輯、有依據!
(摘自伟德国际1946官方网 孫忠群教授的教練語錄)
在參加完案例精英賽北京二區的比賽之後,看着那份“最佳新銳獎”,即使它蓋了三個鮮紅的圓章,尤其還有“全國”“中國”的名頭,都無法激起我的任何興趣。我不住地追問自己:我們從這次經曆中得到了什麼?

一、 初識
參加案例精英賽純屬偶然。去年孫忠群教授在講授《市場營銷》這門課程時,專門給我們講解了案例精英賽的規則、組織形式等,并針對某一案例組織了模拟。那時候覺得這個賽事很遙遠,因為我們本來就是周末上課、平時上班,時間對我們來說是非常寶貴的,哪兒有精力再參加這樣的活動?沒想到5月份一過,比賽就來到了我們身邊。
本來我隻是作為替補上報的,沒想到誤打誤撞地成了主力。經過兩輪比賽,順利晉級突圍賽,成了代表學校的兩支隊伍中的一員。起初,我們對剛剛舉辦了兩屆的賽事仍然沒有清晰的認識,它是辯論嗎?如果對手或觀衆問一個幼稚甚至無禮的問題,我們要不要反擊?孫老師則給我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們是MBA,是精英,要時刻注意自己的風度;在場上絕對不是辯論,而是智慧的交流,即使對手提出無禮的問題,那也是對手的失誤,而我們要尋找對方的問題核心進行回答。
在以後的模拟對抗中,我們時刻牢記孫老師的要求和政法MBA的宗旨,不僅要“精商明法”,而且力争做到“敏思”且“善行”。
二、 投入
學校對我們的重視是前所未有的,以孫忠群老師和慕鳳麗老師為主的指導老師開始對我們進行全方位立體式的訓練。從戰略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市場調研,到具體的PPT制作、儀容儀表,都邀請了學校及外部的專家為我們進行系統的培訓。有的隊友表示,這兩個月的強化學習足以抵得上過去半年的課程,也必将成為MBA生涯中的精彩一頁。
學完了就要實踐,就象新兵總要實彈演習後才會派到戰場上一樣,我們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模拟對抗,每次都有專業老師參與評分和點評。我們逐漸明白了什麼才是坐立行走的更高标準、PPT制作怎樣才能高大上等等。把現在做的PPT跟之前的文件對比一下,頓時有種白天鵝見到醜小鴨的感覺,幸福感油然而生。
這還隻是技術上的進步;我們對“邏輯”這個詞逐漸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慕老師曾經提到過一個關于飼料行業的咨詢項目,當她用企業價值鍊來分析時,這個企業沒有理由虧損,因為企業的産供銷人财物各個環節都運轉得很好;但當她用“行業價值鍊”來觀察時,發現這個行業的替代品和競争環境非常嚴峻,把這個結果提交給管理人員後,他們也突然意識到問題的症結在哪兒。慕老師告訴我們,即使是外行人,隻要把邏輯關系理順了,你的結論一樣有說服力。
我們對工具的把握也越來越熟悉,STP、關鍵成功因素、SWOT、5力模型、安索夫矩陣、三層面理論等等信手拈來,因為這是多少次模拟訓練的結果,而我們采購或者參考的書籍總計在20本以上。
雖然不知道精英賽是啥樣子,但團隊每個人都深深被這種狀态所吸引和打動,并且不自覺地投入其中。在忙碌的準備中,比賽已經不重要,認真學習和相互砥砺的過程才是吸引我們投入的光明之火。
三、 争吵
孫老師在指導過程中囑咐我們,邏輯上一定要前後一貫,不能前邊提出問題,後邊卻沒有解決;或者後邊有解決方案,但前邊并沒有相應的闡述。我們在整個模拟和正式比賽過程中一直遵循這樣的原則,力求使自己的方案能夠邏輯清晰、結構完整。
一個團隊6個人,每個人起初都會對案例有自己的理解:案例主題是什麼,需要解決什麼問題?為什麼需要解決?如何解決?對于主題的理解當然會有分歧,但容易達成一緻,而解決方案則最容易産生争論。為了找到最符合邏輯的可行方案,每次模拟都變成了一次思想的交鋒,争吵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節目;正是在一次次的争吵和碰撞中,每個人對案例的背景越發清晰,思路也越發嚴謹。
當然,争吵必須是針對同一個問題,有時候你會發現,其實争吵雙方的問題不在一個平台上,說的根本不是一回事,或者兩個人其實并沒有分歧,隻是闡述的方式不同而已。有一次兩位隊友爆發了一次激烈的争吵,3号說要實施“後向一體化”,而2号反問“你憑什麼認為這樣就可以解決問題”;争吵20分鐘以後終于弄明白,其實2号是想提醒3号,如果評委提出類似的問題,要直接回答,不能回避:或者給出數據,或者給出相應的案例作為參照,這樣才符合MBA的真實水平。
既作為旁觀者,又作為隊長,我其實是贊成這種争吵的,真理越辯越明嘛;要是團隊中有一個神一樣的存在,那還要這個團隊做什麼?隻有每一位成員都貢獻出自己的思想,解決方案才能越來越成熟。而作為隊長的職責,就是将這種争吵或者分歧引導到正确的方向上,不偏離讨論的主題;要不斷地對争辯雙方的觀點進行總結、确認和複述。
四、 曲終
在讨論“皖新傳媒”的案例時,我們發現這個案例是基于兩年前的信息編寫的,因此有些過時。在查閱該公司資料時,我們驚奇地發現,自己得出的解決方案恰恰就是這家公司正在做的事情!
我們是滿懷信心登上賽場的,一是主場之利,二是準備已經很充分了,我們相信自己的理論基礎、風度、應變能力都已經處在比較好的狀态。當抽到第一個上台的簽時,心裡還比較忐忑,因為自古第一個出場的都會被裁判壓分。但一旦上台之後,我們每個人都把自己調整到了平時訓練的最佳狀态。
我們在賽前也制定了相應的策略,比如讓對方表現最弱的選手多回答問題,但當我們發現對手似乎缺乏比賽經驗,以至于有的選手出現緊張、情緒不穩的情況後,就立即放棄了這個念頭。孫老師在訓練中囑咐過我們,比賽不是辯論,是共同探讨,更不是讓對方出醜和難堪,否則就不是MBA應有的水平。
當各隊的打分一次次亮出來之後,我們其實是很詫異的;而學校另外一個隊的現場成績出來後,其他學校的很多同學也表示出莫名的驚詫。我們最終發現,我們滿心的期待和自信都化為了泡影;而這,不僅是對之前辛勤付出的懲罰,更是我們整個MBA生涯的遺憾。
五、 後記
非常感謝隊友們的付出與勞動:李俊龍,愛人就要生産了,每次讨論完案例已經将近10點,但還是會驅車近兩個小時回家陪愛人,第二天又精神抖擻地出現在教室;張凡強,最近一段時間經常出差深圳,但總會在周五準時趕回來參加模拟和準備;張宏宇,某公司銷售總監,很低調地承擔了數據搜集與整理的任務,每次讨論時都帶很多那種提神的飲料來;任海芳和章松松,兩位巾帼紅顔,水果是她們每次帶給我們的必備獎賞。6個人性格各異、經曆各異,卻組成了一個奇妙的集體,為一個共同的目标奮鬥了近三個月。那麼,我們到底得到了什麼呢,知識、友誼、邏輯思維?似乎都有吧。
我們曾經完整觀看了去年冠軍隊的表現,對于僅憑6個小時的準備就能做出那樣靈敏、機智和邏輯性的論述,心裡非常佩服。不過,心中也一直有諸多的疑惑,解不開,理還亂:
1、 案例分析需要做到什麼程度?是僅僅就案例來闡述理論知識,還是要求選手确定主題并給出解決方案?從評價規則來看,顯然應該是後者。
2、 案例精英賽到底要考察參賽者的哪些素質?或者說它希望參賽選手是什麼樣的氣質? “現場表現”的評分标準中沒有對MBA的風度、涵養等給予相應的重視。那麼,它與一般的辯論賽有何區别?
3、 評分标準中有“邏輯性”“創新性”“準确性”“專業性”等考察标準,但這些标準應該如何衡量?比如,“創新性”,表現出什麼樣的特質才叫“創新”?再比如“專業性”,是不是引用了“SWOT矩陣”就可以被稱為“專業”?
4、 很多比賽中總會有專家學者進行一下點評總結,以增強說服力;羽毛球、擊劍等比賽中增設了“鷹眼”及“回放”,以有效地解決争議。案例大賽中能否引入這樣的機制?
5、 盲審階段允許交PPT或者分析報告,這就象蘋果與香蕉的對比,偏好不同,評價也會不同。怎樣才可能讓評委的評價标準統一?
但最關鍵的問題還是第二個問題。MBA是培養管理人才的,那麼管理人才應該是什麼樣的?是牙尖嘴利不落下風的,還是娓娓道來心平氣和的?是辯論式的探讨問題,還是交流分享式的頭腦風暴?根據我的觀察,這次第二賽區的比賽中,凡是表現出較強的論辯色彩的隊伍,最終的分數都很高。這難道就是案例精英賽的指導思想?
不管結果如何,我仍然固執且近乎迷信地相信,孫老師的指導思想是正确的,未來的案例精英賽也必然會向這個方面越來越近。我們是MBA,我們是管理中的精英,“精商 明法 敏思 善行”是我們永遠的行為指針!
